全球供應鏈重構將會持續到2030年

台北2022年8月10日 /美通社/ — COVID-19疫情進入第三年,加上歐亞交通因歐洲的危機陷入混亂,全球供應鏈持續受到干擾。專家Mark Millar表示,這些衝擊提供企業重新評估採購和生產策略,未來考慮採用更加區域化的作法。他還預計,全球供應鏈重構會從2025年持續到2030年,一些企業會進行近岸外包,或將生產基地遷回本土。


Millar是國際知名的物流和供應鏈戰略專家,擁有超過30年的全球業務經驗。他是一位著名的主題發言人,也是Global Supply Chain Ecosystems》(全球供應鏈生態系統)一書的作者。他將會在一個網絡研討會上發表主題演講,而這個網絡研討會將由DIGITIMES Asia在8月25日舉行,題為《From Long Chains to Short Chains: Reforming Global Supply Chains in the Post-Pandemic Era》(從長鏈到短鏈:後疫情時代的全球供應鏈變革)

Millar表示,雖然部分地區已經逐漸脫離供應鏈的混亂,但世界上的多數地方仍深受衝擊。供應鏈越是全球化,干擾就會越普遍。然而,企業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和兩年前不同,尤其是在歐洲衝突持續的情況下,Millar將持續的衝突描述為「黑天鵝」事件。

他說,2021年由於海運嚴重堵塞,有100萬個貨物集裝箱改走鐵路,從東方(主要是中國)運抵西歐。但這些運輸路線大部分都要穿過俄羅斯,現在已無法使用。因此,貨運代理人和物流公司必須在已經滿載的船上,為集裝箱尋找空間。

在更為廣泛的層面上,歐洲的危機影響到油氣供應,提升能源價格。Millar表示,這種情況已經給服務供應鏈的全球運輸網絡,帶來不良的連鎖反應。

更多的近岸外包和回流本土即將到來

企業要怎樣才能應對這些挑戰?Millar表示,雖然「合作」一詞已是陳腔濫調,但在中短期內,供應鏈夥伴之間開展合作,在度過危機上面是切實可行的方法。這方面的努力包括尋找替代性的貨源,或是價格可能更高、但能將貨物送到最終目的地的運輸路線。

Millar表示,就中期而言,經過30年的全球化,這次的衝擊創造了重新評估供應鏈的機會。例如,企業未來可能要採取更區域性的行動方式,而為供應鏈注入更大的韌性,並能減少碳排放量。

事實上,企業重構供應鏈的運動已經開始。Millar表示,一些企業現正考慮或已經開始進行近岸外包,拉近採購、生產與最終目的地市場的距離。其它企業則開始考慮將採購和生產遷回最終目的地,這樣的「回流本土」也可以被稱之為「在岸外包」。

Millar說:”我們將會看到一場讓供應鏈更趨於區域化的運動。”

這位專家補充說,以歐洲的情況來說,波蘭和土耳其,甚至是一些擁有低成本勞動力與地理上靠近歐洲的北非國家,都將成為潛在的近岸外包目標。

亞洲的採購和生產依然強大

當近岸外包、回流本土等重構供應鏈的情況出現,是否會影響亞洲 — 尤其是中國 — 作為「製造王國」的地位?

Millar表示,由於多個原因,大規模外流的情況不會出現,只有一部分生產將會移出中國或亞洲。例如,某些供應鏈的環節相當複雜和精細,搬遷將會過於昂貴,風險也很高。

此外,至少到2030年為止,大部分消費階層的增長都將繼續來自亞洲。Millar表示,這些成長幾乎將能彌補這個區域因近岸外包而蒙受的損失。因此,在亞洲,面向供應鏈、服務於亞洲地區的生產和採購依然會很強大。

另外,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採取「雙循環」戰略,以提升經濟自力更生的能力。這項政策將會在中國內部,為加強生產增添額外的動力。

Millar總結說,實際的全球供應鏈重構,將會在2025年至2030年期間明顯出現。除了近岸外包和本土回流以外,企業還將為在中國出售的產品,集中在當地的供應鏈,即「在中國、為中國」。此外,亞洲生產基地的多元化也將引發「中國+」戰略,創造「在亞洲、為亞洲」的供應鏈。

Millar表示,一些大型上市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,現在都參與供應鏈方面的戰略決策。在高管會議室裡,將有許多關於未來供應鏈方向的討論,而結果會在未來五到十年裡,逐漸顯現出來。

Millar補充說:「2030年的全球供應鏈形勢,大概將會與我們過去十年來所習慣的截然不同。」

請參加DIGITIMES Asia供應鏈網絡研討會,討論2025年供應鏈,反思疫情帶來的干擾,探索物流部門發展動力和地緣政治將會如何在未來,影響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。

垂詢網絡探討會詳情,請訪問https://reurl.cc/1Znv1W

請參加將於8月25日舉行的DIGITIMES Asia供應鏈網絡研討會,題為《後疫情時代的全球供應鏈變革》(主辦方:DIGITIMES Asia)。